description

Saturday, April 6, 2013

艾萨克·阿西莫夫·银河帝国 (9册-平)

原价RM321.30/套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编辑推荐

《银河帝国》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限量上市!《银河帝国》系列小说中文简体版全国火爆热卖中!《银河帝国》系列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人类历史上最有趣迷人的故事,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1977年经典电影《星球大战》,偷取了《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构思。2009年史上最卖座电影《阿凡达》,抄袭了《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创意。不过,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则亲口承认,他的经济学理论来自《银河帝国》的启示。

9·11事件之后,英国《卫报》报道,本·拉登正是依据《银河帝国·基地》的战争策略,建立了同名恐怖组织~基地……


出版60年来,《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势、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随着它的读者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袖(如美国总统小布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美国宇航局航天员、本·拉登),而将这种影响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美国)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叶李华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俄裔美籍作家,被全世界的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以表彰他在“拓展人类想象力”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阿西莫夫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其著作几乎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上天下海、古往今来、从恐龙到亚原子到全宇宙无所不包,从通俗小说到罗马帝国史,从科普读物到远东千年历史,从圣经指南,到科学指南,到两性生活指南,每一部著作都朴实、严谨而又充满幽默风趣的格调,为了尽情发挥自己诙谐搞笑的天赋,他甚至还写过一本《笑话集》。


到了晚年,他开始变得“好色”,出版了一系列两性话题的“黄书”。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是当代机器人学的基本法则,他预言了今天的生物科技,预言了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图书馆,预言了人类将进行太空殖民。

终其一生,阿西莫夫最引以为豪的则是:《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1·基地》


原价RM29.90/册

第1篇 心理史学家

第2篇 百科全书编者
第3篇 市长
第4篇 行商
第5篇 商业王侯

文摘

他名叫盖尔·多尼克,只是一个乡下孩子,以前从未到过川陀。或者应该说,他并没有真正来过。因为盖尔早已通过超波电视熟悉了这座城市;偶尔也会在巨大的三维新闻幕中,观赏皇帝加冕或银河议会揭幕的盛况。因此,虽然他一直住在“蓝移区”边缘的辛纳克斯行星,却完全没有脱离银河的文明。在那个时代,银河中没有任何角落是与世隔绝的。

当时整个银河系中,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这些世界全部效忠定都于川陀的银河帝国。不过这个事实只能再维持半个世纪。


对年轻的盖尔而言,这趟旅程无疑是他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他曾经到过太空,因此旅行本身的意义不算太大。事实上,他以前的太空旅行只是前往辛纳克斯唯一的卫星,去搜集陨石漂移的力学数据,用来作为博士论文的材料。话说回来,太空旅行就是太空旅行,近至五十万英里,远至许多光年之外,其实都没有什么差别。



《2·基地与帝国》


原价RM29.90/册

楔子

第1篇 将军
第2篇 骡

文摘

贝尔·里欧思没有带任何护卫就出门了,这样做其实违反了宫廷规范。因为他是驻扎在“银河帝国边境”某星系的舰队司令,而这里仍是民风强悍的地区。

里欧思既年轻又充满活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因为他太有活力,宫廷中那些深沉而又精明的大臣,自然尽可能将他派驻得愈远愈好。而在此地,他听到许多新奇而且几乎不可置信的传说~至少有几百人说得天花乱坠,还有数千人像他一样耳熟能详。这些传说令他的好奇心一发不可收拾,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更使得年轻又充满活力的他按捺不住。诸多因素加在一起,便成为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


他刚走出那辆他征用来的老旧地面车,来到一栋古旧的大宅前,这里就是他的目的地。他等了一下,门上的光眼便亮起来。可是这道门并未自动开启,而是由一只手拉开的。

里欧思对着门后的老人微微一笑。 “我是里欧思……”

“我认识你,”老人僵立在原处,丝毫不显得惊讶, “你来做什么?”

为了让对方放心,里欧思后退一步。 “全然善意。如果你就是杜森·巴尔,请允许我跟你谈谈。”

杜森·巴尔向一旁侧身,室内墙壁散发出明亮的光芒。将军走进屋里,感到宛如置身白昼。


他随手摸了摸书房的墙壁,然后瞪着自己的手指。 “西维纳竟然也有这种装置?”


巴尔淡淡一笑。 “我相信并非到处都有。这个,是我自己尽可能修理维护的。很抱歉,刚才让你在门口久等。那个装置现在只能显示有人到访,却无法自动开门了。”


“你只能勉强修好?”将军的声音中带着一点嘲讽。

“找不到零件了。大人,你请坐,要喝茶吗?”

“在西维纳,还需要这样问吗?我的好主人,此地的风俗,不喝杯茶对主人是大不敬。”


老人缓缓对里欧思鞠了一个躬,悄无声息地退出房间。这是一种贵族礼仪,是从上个世纪较好的年头流传下来的。


里欧思望着主人离去的身影,缜密的心思泛起些许不安。他接受的是纯粹的军事教育,他的经验也都来自军旅生涯。套一句老掉牙的说法,他曾数度出生人死。但那些死亡的威胁总是非常熟悉,而且非常具体。因此之故,这位第二十舰队的英雄偶像,竟会在这个古老房间的诡异气氛中,心头感到一股寒意,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3·第二基地》

原价RM29.90/册

第1篇 骡的寻找 1

1. 二人与骡
第一插曲

2. 二人无骡

第二插曲

3. 二人与农夫

第三插曲

4. 二人与长老

第四插曲

5. 一人与骡

6. 一人,骡~与第三者
最后插曲

第2篇 基地的寻找 75

7. 艾嘉蒂娅
8. 谢顿计划
9. 同谋
10. 迫在眉睫
11. 偷渡客
12. 统领
13. 贵妇
14. 忧心如焚
15. 天罗地网
16. 战端
17. 战争
18. 孤魂野鬼
19. 终战
20. “我知道……”
21. 满意的答案
22. 真正的答案


《4·基地前奏》


原价RM39.90/册

第1章 数学家 1

第2章 逃亡 23
第3章 大学 43
第4章 图书馆 59
第5章 上方 81
第6章 拯救 105
第7章 麦曲生 123
第8章 日主 143
第9章 微生农场 165
第10章 典籍 185
第11章 圣堂 207
第12章 长老阁 233
第13章 热闾 257
第14章 脐眼 285
第15章 地下组织 309
第16章 警官 331
第17章 卫荷 351
第18章 颠覆 373
第19章 铎丝 393


《5·迈向基地》


原价RM39.90/册

第1篇 伊图·丹莫刺尔

第2篇 克里昂一世
第3篇 铎丝·凡纳比里
第4篇 婉达·谢顿
第5篇 尾声


《6·基地边缘》 


原价RM46.00/册

楔子

第1章 议员
第2章 市长
第3章 历史学家
第4章 太空
第5章 发言者
第6章 地球
第7章 农夫
第8章 农妇
第9章 超空间
第10章 圆桌会议
第11章 赛协尔
第12章 特务
第13章 大学
第14章 前进!
第15章 盖娅之阳
第16章 焦点
第17章 盖娅
第18章 碰撞
第19章 抉择
第20章 结局
作者后记

文摘

第一章 议员
“我当然不相信。”葛兰·崔维兹说,他正站在谢顿大厅前面宽大的台阶上,眺望着闪耀在阳光下的城市。

端点星是个宜人的行星, “海陆比例”相当高。自从引进气候控制机制之后,整体环境变得更为舒适,但也因此单调不少,崔维兹常这么想。

“我一点也不相信。”他又说了一遍,同时微微一笑,洁白整齐的牙齿绽露在年轻的脸庞上。


崔维兹的死党曼恩·李·康普议员(他不顾端点星的传统,坚持要保留中间那个名字)在一旁不安地摇了摇头。 “你到底不相信什么?不相信我们拯救了这座城市?”


“喔,这点我是相信的。我们不是做到了吗?谢顿说过我们做得到,并且说我们这样做是对的,他早在五百年前就预知了这一切。”

康普压低声音,用近乎耳语的方式说:“听好,你跟我讲这些事,我是不会介意的,因为我认为你只是随便讲讲。可是假如你在大庭广众高声呐喊,那么每个人都会听到。这样的话,坦白讲,一旦你遭到天打雷劈,我可不要站在你身边。我对雷击的准确性不大有信心。”


崔维兹依然笑意不减,他道:“我说这座城市获救了,说我们未曾动武就做到了,这样说说就有什么大害吗?”

“敌人根本不存在。”康普说,他有一头乳黄色的头发,一对天蓝色的眼睛。虽然这两种色彩皆已不再流行,他始终按捺住染发与改变瞳色的冲动。


“难道你从来没听说过内战吗?康普?”崔维兹问道。他身材高大,黑发微微鬈曲,此外他总是系着一条宽厚的软纤腰带,并且习惯在走路的时候,将拇指勾在腰带上。



《7·基地与地球》

原价RM46.00/册

“基地”背后的故事Ⅰ

第1篇 盖娅
1. 寻找开始
2. 首途康普隆

第2篇 康普隆

3. 入境太空站
4. 康普隆
5. 太空艇争夺战
6. 地球的真面目
7. 告别康普隆

第3篇 奥罗拉

8. 禁忌世界
9. 面对野狗群

第4篇 索拉利

10. 机器人
11. 地底世界
12. 重见天日

第5篇 梅尔波美尼亚

13. 远离索拉利
14. 死星
15. 苔藓

第6篇 阿尔法

16. 诸世界中心
17. 新地球
18. 音乐节

第7篇 地球

19. 放射性?
20. 邻近的世界
21. 寻找结束

文摘

杜姆若有所思地望着崔维兹。
“那么,你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吗,崔?你知道的,你可以这么做。”
“我十分希望能改变这个决定,但我不能仅凭个人好恶行事。在有所行动之前,我必须知道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单凭感觉判断是不够的。”

“如果你觉得正确,那就错不了。”杜姆缓慢而温和的声音一直没有任何变化,与崔维兹内心的激动恰成强烈对比,令崔维兹更加心乱如麻。


在直觉与理智间摆荡多时之后,崔维兹终于挣脱这个无解的困局,以微弱的声音说:“我一定要找到地球。”


“因为它和你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有关?”

“因为它是另一个令我寝食难安的问题,而且我觉得两者之间一定有关联。我不是一个黑盒子吗?既然我觉得这两者有关,难道还不足以说服你接受这个事实?”

“或许吧。”杜姆以平静的口吻说。

“就算已经有数千年~甚至可能长达两万年~银河中不再有人关心地球,但我们怎么可能完全忘却这颗起源行星呢?”

“两万年的时间太久了,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关于帝国早期,我们所知极其有限,很多几乎可以肯定是虚构的传说,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传诵,甚至完全采信,因为实在找不到其他资料。而地球的历史要比帝国更为久远。”

 
“可是一定有些记录流传下来。我的好友裴洛拉特专门搜集有关早期地球的神话传说,任何可能的资料来源都不放过。那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兴趣。不过有关地球的资料,却也只有神话和传说流传下来,如今已找不到任何确实的记载或文献。”

“两万年前的文献?任何东西都会由于保存不当或是战祸,因而腐朽、变坏和损毁。”


《8·我,机器人》


原价RM29.90/册

引言

第1篇 小机
第2篇 转圈圈
第3篇 理性
第4篇 抓兔子
第5篇 骗子!
第6篇 消失无踪
第7篇 逃避!
第8篇 证据
第9篇 可避免的冲突

文摘

我看了看我的笔记,对内容并不满意。我在美国机器人公司待了三天,结果还不如待在家里查阅《地球百科全书》。

据说,苏珊·凯文生于1982年,因此她今年七十五岁,这点大家都知道。无独有偶的是,美国机器人与机械人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同样七十五岁,因为刚好就在凯文博士出生那年,劳伦斯·罗伯森取得公司执照。七十五年后,这家公司终于变成人类历史上最奇怪的工业巨人。嗯,这点大家也都知道。


二十岁那年,苏珊·凯文参加了一个特别的“心理数学”研讨会,会中美国机器人公司的艾弗瑞德·兰宁博士,展示了第一个配备语音的可动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庞大、笨拙且不美观,还带着一股机油味,专为水星采矿计划而设计。可是它能说话,而且词能达意。


苏珊未曾在那场研讨会中发言,也没有参加其后的热烈讨论。她是个冷漠的女孩,外表平庸且毫无特色;面对一个她不喜欢的世界,她借着面具般的表情与超乎常人的智力来保护自己。但是当她听到和看到这一切之后,她感到内心燃起一股冰冷的火焰。


她于200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学士学位,随即进入研究所攻读控制论。

二十世纪中叶在“计算机”上所做的一切发展,当时已被罗伯森与他的正子脑径路淘汰。绵延数里的继电器与光电管,让位给了铂铱合金的海绵状球体,后者的体积差不多与人脑相当。

她学会了如何计算必要的参数,用以固定正子脑中可能的变数;以及在纸上设计这种“头脑”,好让她能精确预测一个给定的刺激所导致的反应。


2008年,她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美国机器人公司,担任“机器人心理学家”,成为一门新兴科学中首位伟大的从业者。劳伦斯·罗伯森当时仍是该公司的总裁,艾弗瑞德·兰宁则已成为研究部门主任。


五十年来,她目睹了人类发展方向的改变~以及跃升。如今她准备退休了~在她尽可能做到的范围内。至少,她得准许另一个人的名牌镶在她原先办公室的门上。

这些,可说就是我知道的一切。我手头有一长串目录,包括她发表的论文、她名下的专利;我还有她逐年升迁的详细记录~简单地说,我拥有她职业生涯的“小传”,巨细靡遗。


《9·钢穴》


原价RM29.90/册

机器人小说背后的故事 I

第1章 局长 1
第2章 捷运 12
第3章 鞋店 23
第4章 家人 31
第5章 分析 43
第6章 低语 54
第7章 太空城 62
第8章 机器人? 74
第9章 太空族 84
第10章 午后 96
第11章  脱逃 108
第12章 专家 120
第13章 仪器 132
第14章 名字 146
第15章 逮捕 159
第16章 动机 169
第17章 终止 181
第18章 结案 191

文摘

前方出现一排紧关着门的出口,门上标示着“通往露天空间与太空城的穹顶屋”,一名太空族就站在那里。他有一张宽阔高颧的脸庞,一头铜色的短发,而他的穿着则颇有地球风,长裤紧束腰际但裤管宽松,两侧各有一条彩色的条纹;上身是一件普通的人造纤维衬衫,领口敞开,前方有拉链,袖口有折边。然而,他绝对是一名太空族,因为他的站姿与众不同,抬头的方式与众不同,那镇定而漠然的表情与众不同,就连向后梳得整齐的短发也与众不同,在在显示他并非土生土长的地球人。

贝莱硬着头皮向他走去,生硬地说:“我是纽约大城警局C5级便衣刑警,以利亚·贝莱。”

他出示了证件,又继续说:“我奉命在太空城入口处,会见机·丹尼尔·奥利瓦。”他看了看手表,“我来早了一点,能否请你通报一下?”

他觉得背脊一股凉意。虽然他对于地球制造的机器人多少有些认识,但太空族的机器人却另当别论。他自己从来没见过,然而地球上普遍流传着骇人的传说,绘声绘影地描述在遥远的、华丽的外围世界,有许多令人望而生畏的机器人,在各方面都胜过人类。想到这里,他不知不觉咬紧牙关。


那名太空族一直礼貌地听他说话,直到现在才开口:“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我早已在等你了。”


贝莱自然而然伸出手,半途却垂下去,而他的长脸则拉得更长了。

他想说些什么,不料话到嘴边竟然冻结了。
那名太空族说:“请容我自我介绍,我就是机·丹尼尔·奥利瓦。”
“是吗?我搞错了吗?我以为‘机’代表……”
“相当正确。我是个机器人,你还不知道吗?”
“我知道。”贝莱将冒汗的手掌插进头发里,下意识地拨了拨头发,然后才正式伸出去。 “很抱歉,奥利瓦先生,我的思绪有些混乱。你好,我叫以利亚·贝莱,是你的搭档。”

“好极了。”机器人握住贝莱的右手,然后慢慢增加压力,一直加到最热情的程度,力道才开始减轻。“但我似乎察觉到不安的情绪。可否请你跟我有话直说?像我们这种合作关系,最好一切都能开诚布公,以促进彼此的了解。而根据我们那个世界的习惯,合作伙伴会直呼对方的名字或昵称,我相信这点并未违反你们的风俗。”


序言

“基地”背后的故事
1941年8月1日,我还是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所准备攻读博士,同时已经正式当了三年的科幻作家。那天,我赶着去见《惊奇故事》的主编约翰・坎贝尔,当时该刊已经登过我的五篇小说。我急着见他,是因为我有了一个崭新的科幻点子。

这个点子,是撰写一部发生于未来的历史小说,描述银河帝国衰落的始末。想必我的兴奋有感染力,因为坎柏很快变得和我一样兴奋。他告诉我,别把这个题材写成短篇,应该写成系列故事,把第一银河帝国衰亡和第二银河帝国兴起之间的一千年动荡期,作一个概括性的完整叙述。坎柏还和我共同发明出“心理史学”这门虚构的科学,作为这段黑暗时期唯一的明灯。


这个系列的第一个故事,发表于《惊奇故事》1942年5月号,第二个故事则于次月刊出,立刻变得很受欢迎。于是在坎柏的监督鼓励之下,我在1940年代总共为这个系列写了八个故事。而且故事愈写愈长,第一篇只有一万二千(英文)字,倒数第三篇以及最后一篇则各有五万字。


到了1950年代,我对这个系列逐渐厌倦,于是将它搁下来,开始创作其他的题材。然而,就在那个时候,许多出版社不约而同开始出版精装本的科幻小说。其中,一家小型且业余色彩颇浓的“格言出版社”(Gnome Press)以三本书的方式,出版了上述的基地系列,分别是《基地》(1951年)、《基地与帝国》(1952年)以及《第二基地》(1953年)。后来,这三本书便合称为“基地三部曲”。


这套书并未卖得太好,因为格言出版社欠缺宣传和行销的资金,所以我从未拿到任何版税或对账单。


后来,由于我和“双日出版社”合作愉快,1961年初,双日的编辑提摩太・谢德斯告诉我,国外有一家出版社,找他们接洽基地系列的翻译授权。但是这套书并不属于双日出版社所有,所以他将那封信转给我。我耸了耸肩,答道:“我没兴趣,这套书从没为我赚过任何版税。”


谢德斯吓坏了,马上着手向(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格言出版社购买这套书的版权。同年八月份,基地三部曲(加上《我,机器人》)就变成了双日出版社的财产。


从那时候开始,基地系列才终于扬眉吐气,为我带来愈来愈多的版税。双日出版社将这套三部曲合订成一大册,透过“科幻书俱乐部”这个管道销售。这样一来,基地系列很快就变得家喻户晓。


1966年,一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会”于克利夫兰举行。会中,科幻迷要投票选出“历年最佳系列小说”,当作雨果奖的奖项之一。那是雨果奖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至今最后一次)包含这样一个奖项。最后,基地三部曲赢得这项殊荣,使它的知名度更加锦上添花。


过去许多年来,有愈来愈多的书迷要求我续写这个系列,但是我都婉拒了。话说回来,我仍然十分高兴知道,那些比基地系列年龄还小的读者,竟然也会迷上这套书。


然而,面对这些声浪,双日出版社的态度远比我严肃得多。虽然有整整20年的时间,双日一直尊重我的意愿,可是随着千呼万唤与日俱增,他们终于丧失了耐心。1981年,双日直截了当告诉我,无论如何要再写出一部基地小说。为了让这个要求更具吸引力,合约上所注明的预付金,十倍于我通常的价码。


我提心吊胆地答应下来。当时,距离我完成上一个基地故事,已经过了32个年头。而我这次奉命要写十四万字,两倍于三部曲的任何一部~即使其中最长的单篇故事,字数也只有这本书的三分之一。于是,我重读了一遍基地三部曲,深深吸了一口气,便一头钻进这个写作计划里。


1982年10月,基地系列的第四本书《基地边缘》终于出版,随即发生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它立刻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事实上,这本书在该排行榜停留了二十五周,令我万分惊讶。在此之前,这种事从未发生在我身上。


双日出版社立即找我再签下几本小说的合约,不久,我就为另一个系列(机器人长篇)再多写了两本书。然后,是该重回基地怀抱的时候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 1986年于纽约市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4月6日~2013年4月13日)

  • 平装: 全9册, 2797
  • 正文语种: 汉语
  • 开本: 16
  • ISBN: 9787539949796
  • 条形码: 9787539949496
  • 产品尺寸: 23.4 x 16.0 x 19.4 cm
  • 产品重量: 4.29 k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