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密哈佛人的家庭教育;
★ 传承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
★ 深刻揭示孩子的成长规律;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光听话更会说话。“哈佛教育 全球经典”系列之《10天塑造孩子表达力》通过哈佛人的成功案例向父母和老师传授塑造表达力的育儿经,方法简单、操作性强。本书将从表达训练、礼貌训练、矛盾处理、分享练习等10个方面介绍哈佛教育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孩子一些表达和与人相处的技巧,让孩子打开心扉、善于交流、人见人爱。
编辑推荐
哈佛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语言情商要从小开发,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的语言情商潜力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开发孩子的语言情商呢?科恩编著的《10天塑造孩子表达力》将从10个方面介绍哈佛教育的成功经验,要让孩子打开心扉,传授给孩子一些表达和与人相处的技巧,让孩子乐于并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只要10天就能让您的孩子轻松拥有好口才和好人缘!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专家,哈佛教育研究者,对哈佛家庭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有丰富的研究,同时为世界各地的家庭提供教育解决方案。
目录
第1天 打开心扉:世界在等着孩子联系它
1. 多跟孩子沟通,孩子才愿与人沟通
2. 别把孩子关在家里,让他提早接触社会
3. 带孩子出游,让眼界与心胸一起开阔
4. 尊重天性,不要限制孩子玩的权利
5. 传授社交技巧,让孩子做个外交家
6. 如果可以,不妨带孩子去你的公司看看
7. 鼓励孩子交朋友,在社交中提高自己
第2天 表达训练:让孩子开始快乐地沟通
1. 你的孩子是一个沉默的“乖孩子”吗
2. 怎样培养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沟通氛围
4. 喋喋不休的孩子,帮他学会倾听
5. 赞美技巧,会让他终生受益
第3天 用心沟通:让孩子的沟通水平更进一步
1. 沟通是扫除孩子孤僻个性的最好方式
2. 注意说话技巧,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
3. 传授交流技巧,让孩子更好融入社会
4. 做孩子口才练习的忠实听众
5. 给孩子制造在公众面前表达的机会
6. 增加语言“含糖量”,让孩子学会赞美
7. 没有人不喜欢幽默的孩子
第4天 礼貌功课:初次见面就能留下好印象
1. 礼貌是教养的象征,更是优秀的通行证
2. 笑容是孩子无形的“名片”
3. 心中有爱,随时表达出善意
4. 教会孩子以礼待人
5. 让孩子从心里做到谦虚
6. 矫正孩子的霸王行为
7. 教会孩子宽恕,开导爱记仇的孩子
第5天 学会相处:在学校里成为老师和同学的朋友
1. 老师青睐喜欢发表意见的孩子
2. 在课堂上,提出好问题
3. 面对严厉的老师不要恐惧
4. 把想法、意见告诉老师,即使可能是错误的
5. 巧妙拒绝别人,不伤害友谊
6. 不要吝啬赞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
7. 向别人请教问题时,带出诚意和感激
第6天 矛盾处理:孩子应该学会的应急技巧
1. 发生矛盾时,让孩子学会处理
2. 面对指责,要学会控制情绪
3. 把别人的批评当成进步的机会
4. 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分析事情
5. 如果孩子错了,要及时道歉
第7天 情商塑造:和孩子一起掌握人际关系
1. 不让孩子做团体边缘人
2. 做事有后果,孩子需要管理自我
3. “我想干啥就干啥”,除非你是鲁滨逊
4. 掌控情绪,学习忍让别人
5. 调整心态,做灿烂的向日葵
6. 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
7. 鼓励孩子在重要时刻站前排
第8天 分享练习:在交换中让孩子赢得好人缘
1. 自私是孩子的另一种性格缺陷
2. 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
3. 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是溺爱的结果
4. 注意限制孩子的独占欲
5. 快乐很简单,跟人分享就可以
6. 成功会对分享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9天 树立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更善于表达
1. 感受到爱的孩子最有自信
2. 坚定地向孩子传递,你无可取代
3. 避免当众批评,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很强
4. 鼓励孩子,拥有挑战困难的勇气
5. 赏识教育,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
6. 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7.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不行”
8. 正视失误,不让孩子因此否定自己
第10天 性格塑造:性格好的孩子到哪儿都受欢迎
1. 叛逆的孩子,别跟他“拧”着来
2. 坚持让孩子走在“正轨”上
3. 诚实,能给孩子带来不凡的能力
4. 教孩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5. 让爱发怒的孩子平静下来
6. 克服消极心理的负面影响
序言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害十白交往,怎么办?
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怎么办?
孩子不受同伴欢迎,怎么办?
可能有家长会抱有这样的观念:“孩子不聪明、智商一般才需要去开发情商。要培养高智商的孩子,就得让他们一门心思地学习。过早地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发展口才,会让他们分心的,万一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怎么办?”有这样观念的父母是时候该转变自己的观念了!
孩子的情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语言情商。交流,是人们沟通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社会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交流。孩子通过交流,能逐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逐步懂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尊重别人和遵守集体规则,发展社会调节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逐步形成开朗、大方、合群、友爱和宽容的良好性格。
如果孩子的语言情商比较低,即使有再多的想法也表达不出来,或者想要表达一种意思,话说出口却变了味儿,就会出现与人交往上的困难!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一旦在与他人交往上出现了摩擦,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相反,如果和小伙伴们相处融洽,还可以在学习上与小伙伴们相互促进。
家长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共识,孩子似乎什么都明白,可是当你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什么都不愿意说,比如说:对于一道数学题,孩子自己可以将其解答出来,可是当你问他,他是如何解答的时候,孩子就不愿意说了。这个时候,家长心里就开始打鼓,孩子到底是懂还是不懂呢?其实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远比他们表达出来的多,所以家长要从小就培养他们善于表达的能力。
哈佛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语言情商要从小开发,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的语言情商潜力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开发孩子的语言情商呢?本书将从10个方面介绍哈佛教育的成功经验,要让孩子打开心扉,传授给孩子一些表达和与人相处的技巧,让孩子乐于并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只要10天就能让您的孩子轻松拥有好口才和好人缘!
~~科恩
2016年2月
文摘
1 多跟孩子沟通,孩子才愿与人沟通
哈佛大学的教育专家认为,多交流、多沟通是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于父母、于孩子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交流的社会,大到国家往来、网上贸易,小到公关宣传、求职招聘,无一不是在交流、沟通中完成的。如想使我们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与人沟通、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否则,他将很难在以后的工作中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一个叫丽贝卡的12岁女孩,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看女儿,可是丽贝卡生性顽皮,在校经常与同学打架,为此老师也经常找丽贝卡的母亲谈话。母亲便给父亲打电话说丽贝卡如何不听话、又欺负小朋友等,父亲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他想凭借自己干了8年保安队长的经验,一定会教育好女儿的。
刚开始,这位父亲发现女儿爱玩、爱与同学打架、还偷偷拿家里的东西,还能说服教育一下,可他发现效果不明显时,便采取了体罚孩子来达到他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最管用的体罚方法是“蹲马步”。
有一次,父母出门办事,临走时还不忘把家里的东西都作上标记,并在果盘里放了15块糖果。等父亲回来后,发现少了三块糖果,于是问丽贝卡:“你吃糖果了?”得到的回答是“没吃”。于是父亲大发雷霆,逼着孩子承认并“蹲马步”。夜里,丽贝卡趁机跑出了家门,离家出走。父母费尽千辛万苦把她找回来以后,丽贝卡变得更加顽劣、不服管教了。
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在无意中采用了一些无效的方法,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不良习惯不仅没有改掉,反而更加顽固。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由于家长缺乏沟通技巧所致:只有认识到“沟通”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真正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孩子的健康成长之门才会为我们敞开:只有正确有效地沟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偏差才能及时发现、纠正。
良好的亲子沟通和交流,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内容是多方面的,父母不应拘泥于说教。可鼓励孩子从身边事说起,特别应鼓励孩子多谈谈学校、班级的事,这既有利于父母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又可通过父母所表现出的饶有兴趣来激发孩子的观察能力。父母感兴趣,孩子就愿意讲,孩子要有所讲,就必须有“素材”,而“素材”就来自于观察,来自于对信息的汇集。
同时,孩子通过观察,可发现很多不了解、不理解的现象,家长对孩子“为什么”的解惑又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因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对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观察的敏锐性及提高孩子的生活常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亲子沟通和交流,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是“多说话”。一般孩子“说话多”没有问题,但那是一种无序的、毫无逻辑性的自言自语、自说白话,要“多说话”,甚至“善于说话”就离不开家长的言传~沟通与交流。例如,可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在叙述一件事时掌握五要素~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有何结果,为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还可鼓励他们多用成语,对词不达意的,及时指出,予以纠正。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4月1日)
- 平装: 206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122263544
- 条形码: 9787122263544
- 商品尺寸: 23.6 x 16.4 x 1.8 cm
- 商品重量: 455 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