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奖终身大师奖得主肯·福莱特,作品被译成30种语言,全球累计总销量超1亿本!多部作品一经出版即成为《纽约时报》小说销量榜冠军。2010年,肯·福莱特被国际惊悚作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大师奖(Grand Master)。同年,登上全球作家富豪榜第5名。《纽约时报》盛赞:“肯·福莱特是真正的大师!”
《肯·福莱特精选套装》包含:
《风暴岛》:处女作一鸣惊人,获爱伦·坡最佳小说奖,全球累计销量逾1000万册。
《寒鸦行动》:极具娱乐性和电影特色的惊悚故事,福莱特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银行家的情人》:一部维多利亚时代浮华糜烂的家族史诗,足以与《风暴岛》媲美的佳作。
《大黄蜂奇航》:这个充满戏剧性冲突的二战史诗切中时弊,故事情节紧张动人。
《鹰翼行动》:奥斯卡获奖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前传!没有任何一个好莱坞编剧能像肯·福莱特一样完美地讲述这次冒险。
编辑推荐
《风暴岛》是肯·福莱特的处女作,一上市即受到广泛的关注,被改编为热门电影,并于次年获得了爱伦·坡小说奖,至1999年全球累计销量逾1000万册,是美国《出版人周刊》《时代周刊》等杂志强烈推荐的超级畅销小说。
《寒鸦行动》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成员全部为女性的情报部门~特别行动处。这群勇敢的女特工在整个欧洲展开了激烈的抗德行动。然而,本该绝密的行动计划却让一位嗜血成性的纳粹军官获悉,他通过高超又残忍的审讯技巧,从俘虏口中套出了大量情报。他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寒鸦”们的到来……
编辑推荐
《风暴岛》是肯·福莱特的处女作,一上市即受到广泛的关注,被改编为热门电影,并于次年获得了爱伦·坡小说奖,至1999年全球累计销量逾1000万册,是美国《出版人周刊》《时代周刊》等杂志强烈推荐的超级畅销小说。
《寒鸦行动》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成员全部为女性的情报部门~特别行动处。这群勇敢的女特工在整个欧洲展开了激烈的抗德行动。然而,本该绝密的行动计划却让一位嗜血成性的纳粹军官获悉,他通过高超又残忍的审讯技巧,从俘虏口中套出了大量情报。他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寒鸦”们的到来……
《出版人周刊》评价:“极具娱乐性,亦极具电影特色的惊悚故事……《寒鸦行动》将成为福莱特最为流行的小说之一。”
《银行家的情人》是一部维多利亚时代浮华糜烂的家族史诗,交织贪婪和仇恨、自私与残忍、冷血的谋杀和纯洁真挚的爱情。《Playboy》评价:“福莱特以大师般游刃有余的情节掌控营造戏剧性的高潮,足以同前作《风暴岛》和《圣殿春秋》相媲美。”
《大黄蜂奇航》是一部融合了爱情、谍战、悬疑、历史所有元素的小说。翻开本书,直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德空战的现场与真相,尽览德英两国情报、科技、战术的大比拼。《出版商周刊》评价:“福莱特在这个充满戏剧性冲突的二战史诗中切中时弊,故事情节紧张动人。”
《鹰翼行动》是奥斯卡获奖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前传!为了还原那场著名的拯救行动,肯·福莱特花费两年时间,亲自走访了达拉斯、华盛顿、伦敦、巴黎等地,整理了上百小时的采访录音。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由多位当事人反复确认,每一个细节都曾真实发生在世界上那个最混乱的角落。《辛辛那提调查报》评价:“没有任何一个好莱坞编剧能够像肯·福莱特一样完美地讲述这次冒险。”
媒体推荐
最紧张刺激的历史时代背景,最惊心动魄的戏剧性故事,肯·福莱特是真正的大师。
~~《纽约时报》
构思巧妙,同时又富有事实根据,一旦读了开头,你就无法抑制地想要读到最后。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肯·福莱特Ken Follett(1949~):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19部小说被译成30国语言,累计总销量超1亿本。欧美国家几乎所有书店里,都能在最显眼的位置看到肯·福莱特的作品。1949年肯·福莱特出生于英国威尔士。1967年进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哲学,该校校友包括甘地和泰戈尔。
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并于次年获得埃德加·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专职写作。1989年出版代表作《圣殿春秋》,被《泰晤士报》的读者票选为过去60年人类历史上第二伟大的小说,同时上榜的还有《圣殿春秋》的续作《无尽世界》。2010年荣登全球作家富豪榜上第5名。
肯·福莱特的小说都有史实根据,就像新闻记录一样,犀利、精密而准确,据说,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上,还能保证文学性,文字干脆利落,绝不炫耀辞藻,以最精简的笔墨烘托出最紧张刺激的氛围,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在他笔下,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体会宏大历史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小说自身的强大魅力。
《风暴岛》
早在1943年,德国军方就觉察到盟军即将反攻西线战场,但对确切的登陆地点和事件,缺乏进一步的情报。亨利·费伯是希特勒唯一信任的间谍,外表英俊而严肃,行事滴水不漏,任何知道他身份的人,只要看到了他的脸,都会被他灭口。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他秘密潜入英国,只有他知道盟军真正的进攻地点,他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将这个情报送往柏林。英国人为了阻止情报外泄,派出了军情五处的专业特工。费伯孤身潜行,一路避开英国特工的追击,保护着左右战局的情报胶片,来到英国边境的荒凉海岛~风暴岛。在这座荒凉的小岛上,他遇到了少妇露西。对美和爱情的渴望一直潜藏在他内心深处,此刻却渐渐苏醒;他被训练成一名冷酷无情的杀手,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择任何手段,可是在这一刻,他发现自己动摇了…
原价RM29.90/册
文摘
他之前就听到了她在楼梯上绊的那一下。如果她再等上一分钟,他就来得及把无线电发报机装回箱子,把密码本放进抽屉,也就不必要置她于死地了。但是没等他藏好证据,已经听到她在用钥匙开锁了,到她打开房门时,那把锥形匕首已经握在了他的手中。
因为她在他怀里轻轻扭动,费伯没能一下子就刺中她的心脏,只好用手指扼住她的喉咙,制止她叫出声来。他又刺了一下,可是她又动了,刀锋扎到了一根肋骨,只在她皮肉上划了一道口子。随后血便涌了出来,他明白干得不够干净利落,只要一刺不中,就会这样的。
现在她挣扎得很厉害,一刀是杀不死了。他还用手封住她的嘴,同时用拇指抠住她的下巴,倒推着她向门撞去。她的头碰到木板门上,发出很响的声音,要是没把收音机的音量关小就好了,可是他又怎么会料到这一步呢?
他在杀她之前犹豫过,因为最好是让她死在床上~这样便于遮掩,他本来已经想妥了~但是他没把握不出声响地做到那一步。他扣紧了她的下巴,把她的头死死抵在门上,抡起锥形匕首,在她的喉咙上扯开了一个大口子。切口不规则,因为那匕首不是把利刃,而且喉咙也不是费伯最熟悉的目标。
他向后一跳,避开喷出的第一股鲜血,然后立即又跨上前去,抓住了她,以免她倒在地板上。他把她拖向床,尽量不看她的脖子,把她放倒了。
他以前杀过人,因此他知道自己杀人后会有什么生理反应。他走到屋角水槽前,等待着。他可以在刮脸用的小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他面色苍白,两眼发直,他看着自己,心里想:杀手。随后他就呕吐起来。
吐完之后,他觉得好受了些。现在他可以去工作了。他清楚必须做些什么,甚至在他动手杀她的时候,就已经盘算清楚了。
他洗了脸,刷了牙,清洗了盥洗盆。然后坐到桌前,靠着他的无线电。他看了看笔记本,找到了地方,开始敲击发报键。电文很长,报告的是有关一支军队集结起来开赴芬兰的消息,刚才被打断时,他刚发了一半。电文是用密码写在拍纸簿上的。他把全文发完后,用了“向威廉致意”来代替签名。
他把发报机按部就班地装进一个特制的皮箱里,然后把其余的东西放进另一只箱子里,脱下裤子,用海绵擦去血迹,随后便洗了个澡。
最后他又看了看死尸。
他现在已经能够冷静地看待她了。这是在战时;他与她是敌我双方:如果他没杀死她,她会送了他的命。她始终是个威胁,如今,因为威胁已经解除,他唯一的感觉就只有轻松。她不应该来这里惊吓他的。
不过,最后一件任务实在叫他感到厌恶。他解开她的晨衣,撩起她的睡衣。她穿的是半短内裤。他撕开她的内裤,露出了阴毛。可怜的女人,她不过是想勾引他。但是他没办法做到让她在离开房间之前不看到发报机,而英国政府的宣传又已经使人人都警惕着间谍这回事了。不过说起来,英国人对间谍的疑神疑鬼也着实是荒唐可笑:如果德国情报机构拥有像报纸上推测的那么多间谍,英国早就战败了。
他退后一步,歪着头,看着她。有点什么不大对劲。他设想自己是个色情狂:如果我对尤娜?加顿这样的女人急不可待地要发泄性欲,而且杀了她才得以上手,我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对!这种色情狂要看她的乳房!费伯俯向尸体,抓住睡衣的吊带,把睡衣一直捋到腰部。加顿太太那对丰乳登时裸露了出来。
法医很快就会发现,她并没有遭到奸污,但费伯认为这无关紧要。他在海德堡听过犯罪学的课程,他清楚,许多强奸都以未遂告终。何况,他并不想作假到那种地步,即使为了祖国,也不想那么过分。他并不是党卫军,有些党卫军会排着队去奸尸的……他不让自己再想下去。
他又洗了次手,然后穿起衣服。已经快半夜了,他要再等上一个小时才离开:晚点走更安全。
他坐下来,静静地思考是怎么出的差错。
毫无疑问是他犯了错误。如果他的伪装完美无缺,他就会绝对安全。如果他绝对完全,就不会有人发现他的秘密。加顿太太发现了他的秘密~或者确切地说,她再多活上几秒钟就会发现了~这就说明他并非绝对安全,就是说他的伪装不够完美,所以说他犯了错误。
他应该在门上装一个插销。宁可让人以为他生性腼腆,也胜过由身穿睡袍的房东太太在夜间用备用钥匙打开房门,悄悄溜进来。
这是表面上的错误。深层的毛病出在他根本不适合扮作单身汉。他深知自己是个颇有魅力的男人,实在找不出理由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是单身。他把思路转到设想一种伪装足以解释这点,以断绝加顿太太一类的女人想入非非的念头。
他想从自己的真实身份上获得启发。他自己为什么选择单身呢?答案很简单。那是因为出于职业需要。至于是不是还有更深层的理由,他不想去弄清楚。
今天后半夜他要在露天里度过了,海格特丛林就蛮好。天一亮,他就把箱子寄存到火车站的行李寄存处,明天晚上他就到布莱克希斯的住处去。
他要换成他的第二种身份。他不大担心会被警察抓去,周末在布莱克希斯下榻的那个流动推销员跟杀死这位房东太太的铁路职员判若两人:住在布莱克希斯的推销员奢侈、庸俗、浮华,打着花哨的领带,梳着不同的发型,在酒吧里请人喝酒也毫不吝啬;警察要找的是一名小职员,按照描述,他邋邋遢遢,对呆鹅都不肯呸上一声,后来只因为一时欲火中烧而杀了人。谁也不会对一个身穿条纹毛料西装的帅气推销员怀疑地多看上一眼,他显然属于那种时时都充满了欲望的色鬼,而要女人在他面前裸露出乳房,是用不着他下手去杀她们的。
他需要再准备一种身份~他总是同时保持两种身份。他需要一个新工作,一套新证件~护照、身份证、配给证、出生证明。这要大冒其险了。该死的加顿太太。她干吗不跟往常一样喝完酒就睡觉呢?
午夜一点了。费伯最后看了一圈这间卧室。他不在乎留下什么痕迹~这房子里到处都有他的指纹,但谁都知道,凶手正是一个叫费伯的铁路职员。他也不会因为从此要离开住了两年的住所而伤感,他从没有把这里当成是家。其实,他从来不把任何地方当作家。
他将永远记住这个地方,只因为在这里他学会了要在门上装插销。
他关掉灯,提起箱子,爬下楼梯,走出大门,消失在黑夜中。
《寒鸦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成员全部为女性的情报部门~特别行动处。这群勇敢的女特工在整个欧洲展开了激烈的抗德行动。弗立克便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在一次破坏任务中,弗立克的队伍全军覆灭。盟军的反攻日益逼近,她必须在一周之内再次深入敌后,捣毁德军的电话通讯枢纽,斩断整个欧洲所有纳粹分子的联系。于是,一群毫无特工经验的女性聚集在弗立克身边:散漫的贵族、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小妖精、脾气暴虐的吉卜赛杀人犯、擅长处理炸药的小偷、异装癖同性恋……她们临时集结成代号为“寒鸦”的小队,踏上了有去无回的征途。然而,本该绝密的行动计划却让一位嗜血成性的纳粹军官获悉,他通过高超又残忍的审讯技巧,从俘虏口中套出了大量情报。他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寒鸦”们的到来……
原价RM39.90/册
文摘
迪特尔喜欢在必要时用刑,但他也乐于用更巧妙的手段去说服他人。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斯蒂芬妮弄到手的。她端庄、感性、精明,是巴黎一家女装店的老板,经营女式帽子,它们时髦得过火,也昂贵得作孽。不过,因为她的祖母是犹太人,她的厄运也就到了。她失去了自己的商店,在法国监狱里被关了六个月,她是在前往德国一个集中营的路上被迪特尔搭救下来的。
他完全可以强行霸占她,她当然也是这么想的。没人会对此提出抗议,更不用说惩罚他了。但他没有这么做。他给她提供食物,让她穿上新衣服,把她安置在他公寓中一间空余的卧室里,一直温和体贴地待她,直到一天晚上,在一顿鹅肝配拉塔希美酒的晚餐后,他在熊熊煤火炉前的沙发上美美地诱奸了她。
但是今天,情况就不同了,她成了他伪装的一部分,他又一次为隆美尔工作了。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号称“沙漠之狐”,现在是保卫法国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德国情报机构预计盟军在今年夏天会发动进攻。隆美尔没有足够的兵力防守数百英里脆弱的海岸线,因此他采取一种大胆的战略灵活应对:把部队营地驻扎在离海岸数英里的内陆,一旦哪里需要就迅速部署到位。
英国人对此有所了解~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报机构。他们的对策是破坏隆美尔的通信设施,减缓他的反应速度。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不分昼夜在对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车站和货运编组站进行轰炸。抵抗组织炸毁了发电站和工厂,把火车掀出轨道,切断电话线,并派出年轻女子往卡车和坦克车的油箱里灌沙子。
迪特尔的任务是确定关键的通信设施目标,预估可能攻击这些目标的抵抗组织的实力。在过去几个月,他以巴黎为基地,在法国北部各地巡视了一番,训斥在岗位上打盹的哨兵,整肃闲散懒惰的部队长官,加强对铁路信号箱、火车棚、停车场和机场安全控制塔的安全警戒。今天,他要对这个具有巨大战略重要性的电话交换站进行一次突击视察。所有来自柏林最高统帅部的电话联络,就是通过这个建筑,转往整个驻扎在法国北部的德国军队。电传信息也经由此地,而目前大部分的命令都用这种手段传递。如果交换站被摧毁,德国人的通信就瘫痪了。
盟军显然知道这一点,也尝试轰炸过这块地方,但成效不大。因此,这个地方成了抵抗组织发动攻击的最佳候选目标。可是,按迪特尔的标准来看,这里的安全防卫松松垮垮,实在让人气愤。这种状态可能是受了盖世太保的影响,他们也在同一座建筑物内。所谓盖世太保也就是国家秘密警察局,里面的人受到提拔并不是因为有头脑有能力,主要靠的是对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的忠诚和热情。迪特尔已经在这里逛了半个钟头,到处拍照,而负责守卫这里的官兵竟没有一个人过来干涉,这让他感到越来越愤怒。
不过,教堂的钟声停下来后,一个穿着少校军服的盖世太保军官装模作样地走出城堡的大铁门,冲着迪特尔走过来。他用很蹩脚的法语喊道:“把相机拿给我!”
迪特尔转过身去,假装没听见。
“城堡禁止拍照,你这个蠢货!”这人叫嚷着,“你没看到这里是军事设施吗?”
迪特尔转过身去,悄悄用德语回答:“过了他妈的这么久,你才发现我在这儿。”
这人吃了一惊。穿便装的人一般都很害怕盖世太保,可这个人不。“你说什么?”他说,语气已不那么严厉。
迪特尔看了一下他的手表:“我已经在这儿待了三十分钟,我完全可以拍好几十张照片,早早地溜掉了。你是负责安全的吗?”
“你是谁?”
“迪特尔?法兰克少校,隆美尔陆军元帅的随从人员。”
“法兰克!”那人说道,“我还记得你。”
迪特尔皱着眉头看了看对方。“我的上帝,”接着他恍然大悟,“威利?韦伯。”
“武装党卫军少校韦伯愿意为您效劳。”像大多数高级别的盖世太保一样,韦伯有党卫军的SS军衔,他觉得这比他的普通警衔级别更高。
“噢,该死。”迪特尔说。难怪安全戒备这么松懈呢。
韦伯和迪特尔曾在科隆一起当过警察,那时他们都二十多岁。那时迪特尔步步高升,韦伯则处处失意。韦伯对迪特尔心有不满,把他的成功归于他的特权背景(迪特尔的背景算不上多有特权,只是韦伯这样认为,因为他自己不过是一个搬运工人的儿子)。
后来,韦伯被开除了。迪特尔现在又记起了那件事的细节:公路上出了一次交通事故,当时聚集了很多人,韦伯在惊慌失措中开了枪,旁边一个看热闹的人被打死了。
迪特尔已经有十五年没见过他,但他能猜到韦伯是怎么一步步向上爬的:他加入了纳粹,成为一名志愿组织者,靠他的警察培训经历申请加入盖世太保,得以在苦难深重的二流货社团里迅速攀升。
韦伯说:“你来这儿干什么?”
“代表陆军元帅检查你们的安全措施。”
韦伯两眼一瞪:“我们的安全措施很好。”
“就一个香肠工厂来说还可以。看看你周围这些。”迪特尔挥手指了指小镇的广场,“如果这些都是抵抗组织的人,那会怎么样呢?他们可以在几秒钟内拿下你们的警卫。”他指着一个在衣服外面穿了件轻便的夏季外套的高个子姑娘,“如果她在外套下面藏了一杆枪呢?如果……”
他突然停住了。
他意识到,这些绝对不是他为了说明问题而胡乱编织出的想象。他的潜意识已经看见广场上的那些人正在展开,形成一个战斗编队。小巧的金发女郎和她的丈夫已躲进酒吧。教堂门口的两个男子转移到了柱子后面,穿夏季外套的高个子姑娘,刚才还在盯着一家商店的橱窗,现在已经站在迪特尔那辆车的阴影里,迪特尔看到她的外套衣襟一展,让他惊讶的是,眼前的一切让他的想象成了预言。那外衣下面是带着对接枪柄的冲锋枪,抵抗组织最喜欢这种枪了。“我的上帝!”
说着他就伸手去掏他的外衣口袋,这才想起自己没有带枪。
斯蒂芬妮在哪儿?他四下巡视,顷刻之间几乎慌了手脚,但她就站在他的身后,耐心地等着他与韦伯说完话。“趴下!”他大喊一声。
接着就是一声巨响。
《银行家的情人》
1866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封闭的温菲尔德校园里发生了一起学生意外溺亡的悲剧,在场的银行家族继承人休、爱德华和南美领主的儿子米奇等人卷入了这一神秘事件。随后,休因为父亲去世,支付不起学费而被迫离校,爱德华的母亲奥古斯塔为了袒护儿子免受谋杀溺亡学生的嫌疑,与米奇私通掩盖事实。真实的恶灵在他们的生命中注入了魔鬼般的力量,带给了他们贪婪和仇恨、自私与残忍。真相永远扑朔迷离沉入湖底,其中暗藏的阴谋与背叛裹挟着他们的命运,直到几十年后依然挥之不去……
原价RM46.00/册
文摘
奥古斯塔笑了。这个男孩控制了这场谈话。原本她是来质询他的,可现在他却审问起她来了。“直接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她说。
他点点头说:“好的。”
听到他这么说,奥古斯塔松了一口气,但还是很担心。她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又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可怜的泰迪~他一生下来就差点死掉,因为奥古斯塔的母乳出了点问题,直到他虚弱得不行了,医生才发现了问题的实质,提议找个乳母过来。从那时起他就体弱多病,需要她时时呵护。要是按照她的意思,是不会送他去寄宿学校的,但他的父亲在这个问题上十分强硬……她把注意力又放回到米奇身上。
“爱德华并没打算把谁怎么样,”米奇说,“他只是想搞恶作剧。他把别的孩子的衣服扔到水里,只是个玩笑。”
奥古斯塔点点头。这听起来很正常:男孩子都是这样互相取笑。可怜的泰迪大概自己也受到过这种待遇。
“然后,休就把爱德华推到水里了。”
“这个小小的休一直爱制造麻烦。”奥古斯塔说,“他就像他那糟糕的父亲一样。”或许他也会像他的父亲那样不得善终,她心里想。
“其他孩子都笑了,爱德华把彼得的头往下按,要教训教训他。休跑了。然后托尼奥朝爱德华扔了一块石头。”
奥古斯塔吓坏了。“他可能会给打昏,被淹死的!”
“还好他没有,他去追托尼奥。我就一直看着他们,没有人注意彼得·米德尔顿。托尼奥最后没让爱德华追上。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彼得那儿没动静了。我们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事,也许爱德华按得他没劲儿了,他太累或者喘不过气来,没法从水塘里出来。反正,他脸朝下漂在那儿。我们马上把他从水里弄出来,但他已经死了。”
这就很难说是爱德华的错,奥古斯塔想。男孩之间总是你推我搡,粗暴鲁莽。但她还是十分感激事情的真相没在死因研讯上说出来。米奇包庇了爱德华,谢天谢地。“别的孩子呢?”她问,“他们肯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恰好休在那天离开了学校。”
“另一个呢~你说他叫托尼?”
“安东尼奥・席尔瓦。简称托尼奥。不用担心他。他是从我们国家来的。我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你怎么能肯定?”
“他心里明白,如果他给我找麻烦,他们家那边就会倒霉。”
说这句话时,男孩的声音里有一种冰冷的东西,让奥古斯塔打了个哆嗦。
“我去给你拿条披肩吧?”米奇关切地说。
奥古斯塔摇摇头。“再没有别的孩子看见出了事?”
米奇皱起了眉头说:“我们到那儿的时候,水塘里还有一个男孩在游泳。”
“谁?”
他摇摇头说:“我没看清楚他的脸,当时我也不知道这很重要。”
“他看见发生的一切了?”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的。”
“可当你们把尸体弄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走了。”
“是的。”
“要知道这个人是谁就好了。”奥古斯塔焦急地说。
“他甚至有可能不是学校的学生,”米奇指出这一点,“他或许是从镇上来的。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他没有站出来作证,所以我想他对我们不会有危险。”
对我们没有危险。这话击中了奥古斯塔,她意识到自己跟这个男孩卷入到了一桩不名誉的,甚至有可能是非法的事件中。她不喜欢这种处境。她不知不觉就陷了进来,现在被困在里头了。她直勾勾地看着他,说:“你想要什么?”
她这是头一次让他猝不及防。他一脸茫然,然后说:“你是什么意思?”
“你包庇了我的儿子,今天做了伪证。”她的率直让他乱了阵脚。
她把一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又夺回了控制权。“我不相信你如此冒险是出于一片好心。我认为你想要得到一些回报。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想要什么呢?”
她看见他把目光垂向她的襟胸之处,瞬间闪过一个念头,以为他会提出什么非礼的建议。然后,就听他说:“这个夏天我想跟你们一起过。”
她没有想到他会提出这个要求。“为什么?”
“我回家要六个星期。一到假期我就得留在学校。我很不喜欢这样~又孤独又无聊。我想获得邀请,到爱德华家消夏。”
突然之间他又是一个小男生了。她原以为他会索要钱财,或者一份在皮拉斯特银行的工作。但他提出的却是一个小小的、几乎是孩子气的要求。不过,这要求对他来说显然并不小。她想,毕竟他只有十六岁。
“你会跟我们在一起过夏天的,欢迎啊。”她说。这个想法并未让她不快。从某些方面看,他是一个相当难对付的年轻人,但他很讲礼貌,长得也好看,让他做一位嘉宾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他也可能对爱德华产生一些好的影响。如果说泰迪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他做事缺乏目的,米奇正好相反。或许,他内在的意志力会传染一些给她的泰迪。
米奇笑了,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谢谢你。”他看上去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现在她很想一个人单独待上一会儿,把听到的事情再仔细考虑考虑。“现在你走吧,”她说,“我自己能找到回校长家的路。”
他从长椅上站了起来。“我很感激。”他说着伸出自己的右手。
她握住了。“我也很感激你,你保护了泰迪。”
他弯下腰,好像要去吻她的手,可让她惊讶的是,突然之间他吻了一下她的嘴唇。这动作如此之快,让她没时间躲闪。他直起身子时她想说句抗议的话,却想不出该说什么。片刻后,他已经走掉了。
真是岂有此理!他根本就不该吻她,更别说吻她的嘴唇了。他以为他是谁?她首先想到的是撤消夏天的邀请,但这又是万万不能的。
为什么不能?她问自己。为什么她不能取消对区区一个小男生的邀请?他做出了放肆的行为,因此他不应该到家里来。但一想到自己要收回承诺,就让她感到不自在。事情不仅仅是米奇挽救了泰迪的名誉,她意识到。情况比这更糟糕。她已经与他订立了一份犯罪阴谋。这让她在他面前变得十分脆弱,令她厌恶。
她在阴凉的礼拜堂里坐了很长时间,盯着光秃秃的墙壁,琢磨着,用她本能的理解力思考着,这个英俊、精明的男孩到底要怎样使用他的权力。
《大黄蜂奇航》
1941年6月,英国皇家空军在北海上空遭遇大溃败,德国纳粹仿佛有预知能力一般,等候英国轰炸机自投罗网。整个欧洲已是希特勒的囊中之物。在一座遥远的小岛上,18岁少年哈罗德无意间闯入了德军的秘密基地。在基地深处,他发现了纳粹所向披靡的秘密所在。与此同时,陷入绝望的英国准备展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军袭击~如果仍无法掌握德军的秘密,英国空军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哈罗德必须立即启程,将情报送往伦敦。然而,这一趟六百英里的飞行,时刻都在纳粹监视之下。仅有一次驾驶经验的哈罗德,只能凭借一台废弃多年的大黄蜂蛾式双翼机逃出生天,扭转英国和整个欧洲的命运。
原价RM39.90/册
文摘
首相正在看《马耳他之鹰》。海军部刚刚建了这座私人影院。影院中有五六十张长绒棉座椅,荧幕前还挂着天鹅绒的帷幕,但这里通常只是播放轰炸突袭类的影片,或者是预先播放一些即将公映的政治宣传片。
深夜,在所有的计划事项都已经完成~电报发完、报告批好、会议记录签过之后,丘吉尔如果因为焦虑或是气愤无法入睡,便会到这里来,坐进前排的一张大VIP软椅里,喝上一杯白兰地,让自己沉浸在最新的好莱坞影片中。
迪格比走进来的时候,亨弗莱・鲍嘉正在向玛丽・阿斯特解释说如果一个人的搭档被杀了,这个人就应该做点儿什么。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雾。丘吉尔示意让他坐下。迪格比坐下来看了几分钟电影。当那只黑鹰小雕像上面盖上了字幕时,迪格比告诉他的上司德军好像提早得到了轰炸机行动的消息。
丘吉尔依然盯着屏幕,好像想知道扮演布莱恩的是谁。他平时常常魅力十足的,笑容中充满了感染力,蓝眼睛里闪耀着光芒。可是今晚,他却非常阴郁。良久之后,他终于开了口:“RAF怎么想?”
“他们说是编队的问题。理论上讲,如果轰炸机采取密集队形,他们的火力就可以覆盖整个天空,这样我们就会被马上击落。”
“你觉得呢?”
“简直是胡扯,编队轰炸从来就没起过作用。应该是另有原因。”
“同意。不过你指的是什么?”
“我弟弟认为有间谍。”
“我们抓到的间谍都很业余~不过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被抓到。有可能那些高手都逃脱了。”
“或许德国在技术上有新突破。”
“秘密情报局告诉我,敌军在无线电探测方面远远不如我们。”
“您相信他们吗?”
“不。”屋顶上的灯亮了。迪格比这才看到丘吉尔正穿着睡衣。他一直都是个衣冠整洁的男人。但此刻的他却形容疲惫。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折起来的电报纸,“线索在这儿。”他边说边把那张纸递给了迪格比。
迪格比看了看纸上的内容。那应该是对德军无线电信号的破解,既有德语也有英语。上面说德国空军的暗夜拦截战略获得了伟大的突破,这要感谢“芙蕾雅”传来的重要信息。
迪格比读了一遍英文,又读了一遍德文。然而“芙蕾雅”却既非英语词也非德语词。“这是什么意思?”他问。
“这正是我想让你去查的。”丘吉尔站起身,把夹克披在肩上。“陪我走回去吧,”他说,然后又高声喊了一句,“谢谢!”
放映间里传出了一声回应:“很荣幸,长官。”
他们走进楼道后,另外两个人跟了上来:伦敦警察厅的汤普森督查以及丘吉尔的私人护卫。他们来到阅兵场,经过了一支操控阻塞气球的队伍,之后穿过铁丝网的大门,来到了大街上。此刻的伦敦已是一片漆黑,不过天空中的一弯新月依然可以为他们指引方向。
他们并肩而行,沿着骑兵卫队阅兵场走了没多久,就到达了斯托里门大街1号。本来位于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刚刚被炸掉了,因此丘吉尔只能住在附近的内阁战时办公室里。房间的入口处建了防爆墙,一支机关枪的枪筒就隐藏在墙上的洞中。
迪格比告别道:“晚安,长官。”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丘吉尔说,“以这样的速度,轰炸机部队圣诞前就会被消灭掉。我要知道‘芙蕾雅’到底是什么。”
“我会查出来的。”
“要尽可能地快。”
“是,长官。”
“晚安。”首相走了进去。
《鹰翼行动》
1978年,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一触即发,在伊朗工作的所有美国人深陷暴乱的旋涡。当EDS公司决定撤离驻德黑兰所有员工之际,两名高管被伊朗司法部无故扣留,赎金高达1300万美元。大使馆袖手旁观,国务院负责人视若无睹,国务卿基辛格表示无能为力。董事会主席罗斯•佩罗决定亲自奔赴伊朗,直面暴乱中的德黑兰,解救自己的员工。为了还原那场著名的拯救行动,肯•福莱特花费两年时间,亲自走访了达拉斯、华盛顿、伦敦、巴黎等地,整理了上百小时的采访录音。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由多位当事人反复确认,每一个细节都曾真实发生在世界上那个最混乱的角落。只有罗斯•佩罗才能这样拯救人质!只有肯•福莱特才能重现这个故事!
原价RM46.00/册
文摘
出乎意料的是,阿舒拉节过得相对比较平静~全国有数百万伊朗人参加了反对国王的示威,但几乎没有发生暴力冲突。
阿舒拉节后,保罗和比尔又开始考虑逃离伊朗,但大使馆方面的反应却令他们备感意外。作为预备步骤,他们要求大使馆的洛·戈尔兹还回护照。但戈尔兹说,他如果这么做,就必须告知比格拉里将军,那就相当于告诉警察,保罗和比尔将要开溜。
戈尔兹坚称,他曾在收取护照时给EDS公司打过招呼,说之后便是使馆和警方之间的事情了。但他当时一定说得很小声,因为EDS公司没有人记得他这么说过。
保罗怒不可遏。为什么戈尔兹必须同警察达成协议?戈尔兹完全没有义务告知警察他是如何处理美国护照的。看在上帝的份上,他的工作可不是帮助警察扣留保罗和比尔!大使馆应该帮助美国人,难道不是吗?
难道戈尔兹就不能违反他那愚蠢的协议,悄悄还回护照,等保罗和比尔安全返回美国之后再通知警察吗?绝对不行,戈尔兹说。如果他同警察发生争执,警察就会给其他人找麻烦,而戈尔兹必须考虑仍留在伊朗的一万二千名美国人。何况,保罗和比尔已经进了机场警察的“扣押名单”,即便他们证件齐全,也不可能通过护照检查。
得知保罗和比尔确实被扣留在伊朗后,达拉斯的EDS公司总部及其律师便开始高速运转。他们在华盛顿的关系没有共和党执政时那么强大,但还是有几个朋友。他们找到了鲍勃·斯特劳斯,一名能帮忙解决问题、本领超群的白宫政客,他恰巧是得州人;还找到了汤姆·摩尔上将,参谋长联席会议前主席,他认识现在伊朗军政府中的许多将军;以及理查德·赫尔姆斯,他曾担任过中情局局长和驻伊朗大使。在他们对国务院的联合施压下,美国驻德黑兰大使威廉・沙利文在同伊朗首相阿扎里将军会面时,提到了保罗和比尔的问题。
但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成效。
保罗给伊朗人的三十天付款期限到了。12月16日,他致信艾姆拉尼博士,正式终止了合同。但他没有彻底放弃。他让一批已经撤离的管理人员重返德黑兰,以显示EDS公司努力解决与卫生部之间纠纷的意愿。阿舒拉节很平静,在此鼓励下,部分管理人员甚至携带家属归来了。
大使馆和EDS公司在德黑兰的律师都没能查明是谁下令扣留保罗和比尔的,最后还是法拉的父亲马吉德从比格拉里将军那里打听到了消息。调查者是地方预审法官侯赛因・达德加,他是检察院的一名中级官员,在一个负责处理公务员犯罪案件的部门,权力非常大。达德加正在调查已经被监禁的前卫生部部长舍科博士。
尽管大使馆无法劝服伊朗人允许保罗和比尔离境,也不愿偷偷地将护照还给他们,但至少可以安排这个达德加尽快讯问保罗和比尔,好让他们回美国过圣诞吧?圣诞节对伊朗人来说没什么意义,戈尔兹说,但新年很重要,所以他将努力在新年前促成一次会谈。
十二月下旬,骚乱又爆发了(回来的管理人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策划第二次撤离行动)。大罢工持续了许多天,石油出口~伊朗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锐减,也使EDS公司收回欠款的可能性降到了零。卫生部里几乎没有伊朗人上班,EDS公司的员工无事可做,保罗只好将一半管理人员送回美国过圣诞。保罗打包了行李,锁好房子,搬进希尔顿酒店,准备一有机会就回美国。
城里谣言四布。杰伊·科伯恩通过情报网收集了大量信息,并将有价值的向保罗汇报。其中最令人不安的一条信息来自于美国女孩邦妮·弗雷沙克,她有朋友在伊朗司法部。在美国的时候,邦妮曾为EDS公司工作,而在德黑兰,尽管她已不是公司员工,却仍与公司保持着联系。她打电话告诉科伯恩,司法部打算逮捕保罗和比尔。
保罗同科伯恩商议,这同他们从美国大使馆听到的消息不符。他们都认为,大使馆的建议当然优于邦妮·弗雷沙克的,所以决定不采取应对措施。
保罗的圣诞节与几名同事在帕特·斯卡利家平淡地度过了。斯卡利是一名志愿返回德黑兰的年轻经理。斯卡利的妻子玛丽也回来了,给大家做圣诞晚餐的就是她。保罗开始想念鲁丝和孩子们。
圣诞节过去两天后,大使馆打来电话,说他们已经为保罗和比尔约到了地方预审法官侯赛因・达德加,双方将于12月28日早晨在艾森豪威尔大街的卫生部大楼会面。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2月1日)
- 平装: 全5册, 2125页
- 正文语种: 汉语
- 开本: 32
- ISBN: 9789900122593
- 条形码: 9789900122593
- 产品尺寸: 21.6 x 15.4 x 10.6 cm
- 产品重量: 2.6 k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