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Tuesday, February 2, 2016

埃勒里·奎因作品集·玻璃村庄 (平)

原价RM26.00/册

当狂热的暴民占领陪审席,只有理性和逻辑才能迎回正义! 告别往昔的好时光,希恩镇陷入了战后的经济困境,但洋基人骨子里的骄傲并未因此消减半分。这时,一桩惨案激起了希恩镇居民的仇恨,他们抓住了外来的疑凶,并拒绝把他交给警方。一场非法的审判即将开始,陪审团成员心中却早有定论。在暴民拉起绞索之前,你能否找出真凶? 《玻璃村庄》的全球销量超过两亿册!中文系列作品突破20万册! 只有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知道《玻璃村庄》的最终结局。。。

作者简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 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 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



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目录
埃勒里·奎因 作品年表
第一时期作品:
1929《罗马帽子之谜》
1930《法国粉末之谜》
1931《荷兰鞋之谜》
1932《希腊棺材之谜》
1932《埃及十字架之谜》
1932《X的悲剧》
1932《Y的悲剧》
1933《X的悲剧》
1933《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1933《美国枪之谜》
1933《暹罗连体人之谜》
1934《疯狂下午茶》
1934《中国橘子之谜》
1935《西班牙披肩之谜》 

第二时期作品:
1936《半途之屋》
1937《生死之门》
1937《恶魔的报酬》
1938《红桃4》
1939《龙牙》
1940《上帝之灯》 

第三时期作品:
1942《灾难之城》
1943《从前有个老女人》
1945《凶手是狐》
1948《十日惊奇》
1949 《九尾怪猫》
1950《双面莱特》
1951《恶之源》
1952《王者已逝》
1952《犯罪日历》
1953《血色的信》
1954《玻璃村庄》
1955《奎因犯罪调查局》
1956《奎因探长自己的案件》

1958《最后一击》
第四时期作品:
1963《另一方玩家》
1964《然后在第八天》
1965《三角形的第四边》
1965《奎因出击》
1966《恐怖的研究》
1967《脸对脸》
1968《铜屋》
1968《逃避》
1968《奎因的推理试验》
1969《他生命中最后的女人》
1971《美好的私密之地》

文摘
我们越是贫穷,就越恐惧;我们越是恐惧,就越褊狭、越尖酸刻薄、越不安……


“年轻人不能活在亲人的过去里,”她微笑着说,“生命就是试着去破坏计划。死亡就是在牵引机的年代里用手犁田。改变没有什么不好。到最后,存活下来的都是同样好的事情~我知道你们会说这是‘有价值的’,不过我喜欢跟上时代。”

“你问我,这一切和你有什么关系,我告诉你,各位邻人,这和你大有关系!谁要当穷人?但如果让人在贫穷的自由人与富裕的奴隶之间选择,谁会犹豫?失掉土地难道比失掉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吗?那些拿起步枪抵抗农场围篱外英军进攻的农人,是为了保卫他们的贫穷,还是为了保卫他们独立自主的权利而战?

“对自由人的攻击总是从攻击保护自由的法律开始。那么,专制暴君是如何攻击那些法律的?首先是这样说:‘我们要暂时把这些法律搁置一旁~现在是非常时期。’非常时期就这样在你眼前晃来晃去,你的权利就被一项一项地剥夺了。很快,你就没有权利也没有正义了,你丧失了你的精力和人性,变成了一个工具,只能思考和从事你被允许做的事。在纳粹德国,事情就是这样开始的,俄国也是如此,你要让这里也变成那样吗?”

“没有正义就没有自由,不是对所有人都同样平等的正义就不是真的正义。对同我们持反对意见或持相同意见的人都一样,对穷人和富人都一样,对拥有外国姓氏和本国姓氏的人都一样。对待天主教徒如同对待新教徒,对待犹太人就如同对待天主教徒,对待黑人如同对待白人。这些不仅是口号,各位邻人,不是挂在墙上的美好标语。这是捍卫你们的自由的盔甲。如果能未经正当的法律程序而剥夺一个人的自由、财产和生命,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自由、财产和生命都有危险。把这些告诉你们的国会议员和参议员,让你们的声音被听到……趁现在还来得及!”

“一个人,”他慢慢地说,“没错。照那样说来是有些可笑。但那是因为你把约瑟夫·科瓦尔克齐克想成一个只存在于真空中的人。你说他只是一个人?约翰尼,这个人不只是约瑟夫·科瓦尔克齐克。他是你,他是我,他是休伯特·哈穆斯~他是每一个人。事情的开头总是有一个人。1735年,在纽约有一个叫做约翰·彼得·曾格的人,一个德国移民,因为在他自己出版的周刊上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而被控妨害治安。这是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名叫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刊登事实的权利辩护。汉密尔顿成功地让曾格无罪开释,捍卫了美国的新闻自由。

“总要有人保持警惕,约翰尼。我们很幸运,或许,比我们应得的幸运还多一点儿,一直都有人在替我们努力。


“人民不总是可以信赖的。人类即使是在民主之中,也太容易退化成为暴民。所以,希恩镇对抗约瑟夫·科瓦尔克齐克的诉讼中隐含了足以摧毁整个美国的暴风雪,约翰尼。谁能保护人民并抵御他们最坏的敌人~他们自己,除非这个国家的每个人在每一个独立的案子中拒绝放弃原则。”

科瓦尔克齐克哭了起来,无声地哭泣,那是他在欧洲的黑夜里学会的,那是奴隶哭泣的方式。不能发出声音,不发出声音才能有尊严地哀痛。


“事实……”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关于事实的嘈杂声明,说它一定会有出头之日,说它是黑暗中的明灯,说它是简单的,是坚韧的,是知识,是至高无上的,是对任何人都平等的。但那是谁说的,“重复三次的事情就是真的”?是刘易斯·卡洛还是别人。那就是事实。没别的了。希特勒知道,麦卡锡也知道。好人们不断地欺骗自己说他们用的是坚硬如铁的永恒之尺,而坏人们手上的东西都是纸糊的……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月1日)
  • 外文书名: The Glass Village
  • 平装: 218页
  • 正文语种: 汉语
  • 开本: 32
  • ISBN: 9787513310727
  • 条形码: 9787513310727
  • 产品尺寸: 21.8 x 14.4 x 1.6 cm
  • 产品重量: 381 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