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Saturday, August 29, 2020

昂利·沙里叶·巴比龙 (平)

原价RM59.80/册

《巴比龙》是法国作家昂利·沙里叶根据自己的真实越狱经历而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昂利(外号“蝴蝶”)被人栽赃陷害,以莫须有的谋杀罪在1930年入狱,被判在遥远的卡宴(位于南美圭亚那)服终身苦役到死。然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在之后的13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逃狱,也一次又一次被捉回……昂利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成功地获得了自由。其传奇的经历,跌宕起伏的故事,让人读起来欲罢。

本书的同名电影由英国著名演员查理·汉纳姆主演,2017在美国等国家上映, 2019年7月引进我国。

编辑推荐
* 作者昂利·沙利叶用坚持不懈的抗争,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堪称“当代基督山伯爵”。

* 被美国《展望》杂志誉为:“有史以来*好看的越狱小说。最惊人、最感人的史诗之一。”

* 本书的同名电影由英国著名演员查理汉纳姆主演,2017在美国等国家上映,广受欢迎。 2019年7月引进我国。

* 本书在坚持原著的基础上,为了方便当下的阅读群体,经过重新翻译、审校和修订,更适合当下的读者口味

* 《书评周刊》、美国《展望》杂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重磅推荐

* 伟大的越狱故事,比《肖申克的救赎》早了22年

* 巴比龙就是现代的西西弗,而这种越狱更贴近现实中的人生





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稀有之作,近四百页的文字,读起来却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倦意。

流放到魔鬼岛、囚禁在水淹的地牢、被饥馑折磨、屡屡挫败的逃亡、生与死的搏斗……作者引领我们穿越痛苦、恐惧、泪水,终至希望~心中有希望,就永远有希望。
~~《书评周刊》

有史以来最好看的越狱小说。最惊人、最感人的史诗之一。
~~美国《展望》杂志

这位新同行是个大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
一部完美之作,引领我们穿越痛苦、恐惧、泪水和希望。故事叙述得仿佛一个童话,王子是笼中的蝴蝶,而那些巫师则化装为看守。
~~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作者简介
昂利·沙里叶(Henri Charrière):法国人。他于1931年被冤枉入狱,被判终身苦役,后流放到“魔鬼岛”。为了争取自由,他进行了长达十三年的辗转曲折的斗争,堪称“当代基督山伯爵”。这部作品写的是他的亲身经历。

目录
著序
第1章 腐朽之路
第2章 去苦役场
第3章 初次潜逃
第4章 初次潜逃(续)
第5章 文明世界
第6章 拯救岛岁月
第7章 拯救岛岁月(续)
第8章 再禁皇家岛
第9章 圣约瑟岛
第10章 魔鬼岛上
第11章 自由在前方
第12章 乔治敦
第13章 委内瑞拉

序言
1967年7月,如果一个60岁的“小伙子”没从加拉加斯的报纸上了解到阿尔贝缇娜·萨拉赞(Albertine Sarrazin)不幸死于一年前的地震~这个勇敢的、敢于对不幸微笑的如同黑钻石般闪耀的人物曾经出版过三部作品,其中有两部都是讲述她那不凡的监狱生活和越狱经历的小说,她也因此闻名于世~这本书是绝对不会问世的。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昂利·沙里叶(Henri Charrière)~他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外号“蝴蝶”~1906年出生于(法国)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教师家庭,这个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小伙子被人栽赃陷害,以莫须有的谋杀罪名在1930年入狱,被判在遥远的卡宴(位于南美圭亚那)服终身苦役~是的,服苦役到死。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之后的十三年里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数次失败,最终成功越狱,重新获得了自由。后来沙里叶加入了委内瑞拉籍,在这个愿意接纳他的国家开始了新生。

1967年的7月份,沙里叶在加拉加斯的一家书店买了一本阿尔贝缇娜的小说《距骨》(L’Astragale),看到书的封皮上印着“销量12300册”时,他随口说道:“这书是挺好。不过,如果这书能卖12300册,那把我的故事写成书,销量至少是它的四倍。”

事实证明他的分析是合乎逻辑的。自从阿尔贝缇娜的作品大放异彩之后,堆积在出版商们案头的同题材小说手稿就失去了出版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将社会的不公、凄惨的遭遇、曲折的历险尽数写出来的作品有很多,但这些作品中真正优秀的却少之又少,因为它们大多缺少能与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的东西,而这正是他的故事中所富有的。于是沙里叶认为是时候将自己的故事写成小说了,就着手做了。

我所认识的沙里叶是一个乐观、睿智、热爱生活、豁达洒脱的人。在他正式开始创作这本书之前,他经常用南方口音的生硬语调像讲故事高手一样一连给我讲好几小时他的传奇经历。其实就连沙里叶本人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他能把自己的传奇经历统统写进书里。也许是奇迹吧,一个没有任何文学雄心的人写的作品竟然大获成功了~我可以作证,他曾向我说:“我将我的故事寄给你,你找个职业写手去写吧。”事实上,他写的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正如他曾经向我讲述的那样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据沙里叶本人说,他读完《距骨》后的三天里一口气写了头两章,用的是学生用的作业本。对这次全新的尝试,他本人很谨慎,在听取了一些建议后,他于1968年年初继续创作,只过了两个月,就全部完成了十三章的内容。

沙里叶是在9月份将手稿寄给我的。三周后他来到了巴黎,鉴于我和让-雅克·鲍威尔(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过阿尔贝缇娜的处女作,沙里叶将他的这部作品委托给了我。

最初的手稿就已经完美得像一块浑然天成的璞玉,无须过多雕琢。我不过修改了一些标点符号的错误,把一些拗口的、表意模糊的语句调整了一下,纠正了一些西班牙俚语错误,仅此而已。

鉴于我对沙里叶的了解,我可以保证这部作品中内容的真实性。我曾经与沙里叶促膝长谈过几个昼夜,据他说,有些事经过了三十年的沉淀,细节已经模糊,只记得大概。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无关痛痒,只要考据一下德维兹(Devèze)教授著的《卡宴》(Cayenne)就会发现,沙里叶笔下的那令人胆战的苦役场丝毫没有夸张之处。

鉴于出版本书的宗旨并不在于抨击某些人,所以书中更换了所有登场的苦役犯、看守和狱部司令的姓名。书中的日期也一样,有些是真实的,有些仅仅是示意性的。这就足够了,毕竟沙里叶是在讲故事,又不是在写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一心追求自由之人的非凡史诗,这是一部小人物与野蛮的、与文明国度不相称的苦役制度抗争的史诗。

让·皮埃尔·卡斯代诺(Jean Pierre Castelnau)
~~1969年

文摘
第1章 腐朽之路
1.囚徒生涯的开端

记得十三年前,我被很多人发难,我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我深深地记得,那是1931年10月26日的早晨8点,他们把我从裁判所附属的监狱里放出来。我已经在这个监狱里蹲了一年了。我刮过脸,穿上了体面的崭新白衬衣,打了个浅蓝色蝴蝶结,显得风度翩翩。

我那年25岁,不过看上去像20岁。警察们见了我得体的穿着和不凡的气度,气焰都下去了,对我以礼相待,甚至卸了我的手铐。我们一共六人~我,还有五个警察,在朴素的房间里坐在两个板凳上。外面天很阴,对面有扇门,我觉得它应该通往法庭大厅的。我知道这里是巴黎的塞纳省法院。一会儿后,我就成了一件谋杀案的被告人。

我的辩护律师莱蒙·于贝尔告诉我:“放心吧,他们没有像样的证据,咱们会被无罪释放,我有信心。”听了这个“咱们会”,我笑了,好像他也是被告一样。

执达员打开了门,让我进去。两扇门旁站着四个警察,士官长站在一旁。我走进大厅。好像是为了给我一记“耳光”,这里所有的装饰全都是血红色的~血红色的地毯,血红色的窗帘,还有法官们的血红色长袍。不用说,等会儿要审判我的就是他们。

“开庭!”
从右面的门一个接一个进来了六个人。这是庭长和五名法官,他们都戴着无檐帽。庭长坐在了正中间的椅子上,陪审官们在左右两边落座。大厅里所有的人都站着,当然也包括我。我感觉这个空间笼罩着令人窒息的沉寂。

所有人各就各位。庭长胖乎乎的脸很是红润,神情肃穆,他看着我,没有表情。他叫贝蒙,他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主持这场庭审,他将向世人展示他作为职业法官对证人和警方的“不偏不倚”。是的,在对我的诬陷中,他没有任何责任,他只是为人捉刀罢了。

控告方的首席律师是布拉德尔,他是个可怕的人,名声极坏,人们说他是法国断头台和苦役监狱犯人的头号提供者。布拉德尔代表公诉人,代表法律,操纵着审判的天平~当然了,是尽量朝他那边摆。布拉德尔长着双秃鹫般的眼睛,眼皮耷拉着。他居高临下地用凶狠的眼神盯着我,始终没有脱下那件血红色的袍子,只把高帽放在桌上。用手掌托着下巴。从他手上戴的戒指看,他已经结婚了。他小手指上戴的不是戒指,是一枚马掌钉。

他前倾着身子~为了更方便地俯视我,好像在说:“嘿,小子,如果你觉得你能逃出我的手掌心就大错特错了!猎物从来都不可能逃出我的手心!我知道你在蒙马特的放荡生活,你有罪没罪我才不感兴趣,我要做的是用一切能用的证据来审判你、搞臭你,把你从社会上抹掉!”

12位陪审官就坐在我对面,瞧他们的样子,我就知道这些人根本不会帮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些小市民、退役军人和奸商。我还能抱什么希望?叫他们明白25岁的我在蒙马特像唐·璜一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毕卡尔广场和白色广场就是堕落的象征,所有过夜生活的人都是社会的渣子。这些陪审官从一开始就把我当成了批斗对象。也怪我穿得太讲究了,应该朴素点儿。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重大的战术失误。

10点了,辩论双方准备就绪。我面前有六位法官,其中一位是个检察官,他正咄咄逼人,不择手段地说服那12个陪审官:第一,我犯罪了;第二,唯有判我苦役甚至砍头才算公正。

我在这里接受审判,是因为一个蒙马特流氓集团的告密者被人谋杀。其实没有任何线索能牵连到我,但对警察来说,只要破了案就能升官,所以就一口咬定是我干的。没有证据,他们就说有“秘密”材料,说证据确凿。他们安排了一个“证人”,听名字是波兰人,他成了这案子最“有力”的证据,由于我坚持说从来没见过他,庭长便问我:“你说证人撒谎,好,可是他为什么要撒谎?”

“庭长先生,我被捕后好几夜没睡,不是为杀了矮子罗兰而愧疚,因为那根本就不是我干的!我在想这个证人没完没了地纠缠我究竟是为了什么!一旦他的指控不成立,就会有人拿出新的证据来。庭长先生,我能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警方和这个波兰人做了笔交易:‘你给我指控昂利,我们给你好处。’”

没想到我的话挺管用~在这次的法庭上这个波兰人没受到审判,但是后来因为可卡因被捕了。当然,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

我的辩护律师于贝尔试图为我辩护,可他实在不是狡诈的布拉德尔的对手。布拉德尔在辩论中占尽上风,他还故意讨好那12个陪审官。看得出来,那些陪审官正在为能与布拉德尔这样的社会名流合作而自我陶醉呢。

到晚上11点,于贝尔彻底败了,而我,一个无辜的人,就这样被判了刑。以布拉德尔首席律师为代表的法国社会,永远“消灭”了一个25岁的年轻人。

庭长贝蒙道:“被告人,请起立。”
我站起来。大厅里鸦雀无声,我屏住呼吸,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跳得很快。那12个陪审官或默然地看着我,或低头不语,有的脸上还带着羞愧。

庭长继续说:“被告人,陪审官们对所有问题都回答‘是’,只有一个问题例外,就是判你终身苦役。你有什么意见吗?”

我没有被吓倒,只是将隔离杆抓得更紧了。
“庭长先生,我必须要说,我没罪!是警方搞阴谋害我!”
陪审团座席后面坐着些贵妇人,我能听到她们在低语。

我没有喊,对她们说:“到这里来体会痛苦的戴珠宝的贵族夫人们,请你们安静。这场闹剧演完了,你们的警察和你们的法庭总算把罪名推给了我,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

“看守,把犯人带走。”庭长厉声说。
在走远前,我听到一个声音说:“亲爱的,不要担心,我会到那里找你。”这是我妻子梅奈特的声音。

我听到大厅里的流氓集团在鼓掌。他们对这次审判心中有数,他们之所以欢呼,是对我没能翻案感到高兴。

我被带回了审判前我待的那个小房间,警察重新给我铐上手铐,还给我戴上了短脚镣,把我左手腕和右手腕扣在了一起。我向警察要烟,一个警察递过来一根,给我点上。铁链很重,我每次把烟卷从嘴上拿走或放上,警察都要配合我把胳膊抬起或放下。

场面很安静,大家都不说话。我站着吸了那根烟的四分之三后,对警察们说:“走吧。”

在十几个警察的押送下,我来到法院内院。负责押送我的囚车停在那里,里面有十来个人,都坐在凳子上。警察说:“去附属监狱。”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第1版 (2020年8月1日)
  • 外文书名: Papillon
  • 平装: 400 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32
  • ISBN: 9787514230048
  • 条形码: 978751423004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